范植开,男,汉族,1965年2月生,湖北武穴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北文理学院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技术监督处处长,中物院综合计划部资源调配与管理处副处长,中物院成果办主任、中物院科协秘书长,中物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党委书记等职务。
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科协八大代表、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核学会副秘书长、绵阳市科协常委。
曾获于敏数理科学奖1项(2000年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两弹元勋邓稼先青年科技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并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技术计划“十五”关键技术攻关先进个人,中物院先进工作者,中物院优秀党员,中物院研究生教育20周年先进个人及四川省青联先进个人。
他与人合作出版专著1部,在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7篇,以第三作者发表论文26篇。
求学之路苦志伴苦读
1980年9月进入原襄阳师专物理专业学习,1983年7月大专毕业后到湖北钢丝厂技校任助理讲师、讲师。
在1993年考研时,范植开选择了国家计划单列的国家级战略装备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后,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被推选为研究生会主席,1996年获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范植开毅然选择了留下来继续攻博,并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完成博士专业课,他严谨的学风,顽强的钻研精神,坚实的数理基础得到了著名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家、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系主任张克潜教授的赞赏。1999年7月,范植开论文《渡越管振荡器的理论研究与原理实验》以全优的成绩通过著名电子学专家刘盛纲院士主持的博士论文答辩会,获博士学位。
范植开从不提及学习之路一路走来的艰辛,但是从他的优异学业中不难看出他立志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坚定。
科研之路奇思得奇径
范植开立志国防科技事业,以一颗爱国心主攻高功率微波产生及束波互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1993年,他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磨练,已经具有了较为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颇为突出的数理技能,在高功率微波这个新兴的高科技研究领域中,他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首先,他用解析方法解决了整腔结尾的多腔谐振腔的模式及腔内全区域的场分布问题。对多腔谐振腔场分布的解析求解,国内、外学者使用的都是近似方法,且只能给出谐振腔轴线上的场分布,不能给出谐振腔内全区域的场分布,而全区域场分布又正是研究高功率微波器件中束波互作用的重要基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范植开同志在理论上独劈蹊径,首次将慢波驻波概念用于求解多腔谐振腔的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弄清了多腔谐振腔内的模式及场分布的规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整腔结尾的多腔谐振腔不存在p模,求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其次,他正确吸纳前人关于渡越时间效应的研究成果,首创了“多腔谐振腔渡越时间效应”的线性理论。该理论不仅涵盖了国外学者建立的单腔、双腔谐振腔渡越时间效应的线性理论,还将谐振腔数拓展到任意的多腔,并论述了电子束与多腔谐振腔内本征模场相互作用的线性规律,给出了清晰的束波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把束波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一步。该理论的正确性在渡越管振荡器实验中已得到验证。
以上研究成果对多腔谐振腔类型的高功率微波器件的研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课题组同志使用粒子模拟程序,结合他建立的线性理论及解析方法,设计出了利用电子束在多腔谐振腔渡越时间效应直接产生高功率微波的新器件——长脉冲渡越管振荡器。该器件在他们研究室自行研制的长脉冲加速器上进行了原理性实验。实验在500kV、3kA、脉宽为1ms的环形电子束条件下,在1.3GHz频率上产生了200MW、300ns的长脉冲高功率微波。本实验结果在当时填补了我国长脉冲高功率微波产生的空白,本项目开辟了束波互作用研究的新领域。
他学风严谨,工作勤奋,勇于开拓创新,特别善于独辟蹊径解决科研难题。数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高功率微波领域科学上、技术上和工程上的一系列的难题,获得了十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领导之路躬亲且躬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是超级生产力。范植开在领导职位上一向躬亲,升任室领导以后的范植开,重视科研管理,并在《探索与实践》上发表《如何当好领导》等管理论文。他的科研组织能力很强,善于团结协作,发扬集体攻关精神,善于把理论付诸实践。
2009年初,由于工作需要,范植开离开了科研一线,被组织提任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技术监督处处长,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从此,开启了他的管理工作生涯。
范植开以“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对待管理工作,经常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发现深层次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管理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称赞的管理成果。
2009年底,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安全体系必须通过第三方认证审核,这是一项后墙不倒的指令性任务。从6月份开始体系标准培训到12月份完成认证,这短短7个月的时间要完成一般研究所需要近2年才能完成的认证工作,时间紧迫、工作量大等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范植开作为这项任务的组织者,面对巨大困难镇定自若,带领技术监督处的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各环节的工作标准,并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认证部门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取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并及时组织发动研究所所属各单位投身到安全体系认证工作之中。由于各方面工作策划到位,组织有序,开展有力,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于2009年底顺利通过了中国安科院的认证审核。
2009年12月,范植开由研究所机关调到中物院机关,担任中物院成果办主任和中物院科协秘书长,主要负责中物院国家科技奖、军队科技奖、地方科技奖及知识产权和科协等管理工作。国家科技奖项目推荐指标是由中国科技部国家奖励办控制下达到各省市及有关国家单位,全国每年实行总量控制,要增加指标十分困难。范植开担任成果办主任期间,正值国家奖励办推行“适当减少奖励数量、提高质量”政策,国家科技奖的推荐总指标减少了近1/3。面对这种困境,范植开多次向国家奖励办汇报中物院国家级科技成果产出量与国家下达的国家奖推荐指标少之间的矛盾,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国家奖励办领导的认可和支持。2011年,中物院国家奖项目的推荐指标数由过去的一年3项,猛增到5项,创下历史新高(目前还是5项),打开了中物院国家奖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012年7月,范植开调到中物院研究生部,担任院研究生部常务副主任。当时,中物院院长赵宪庚院士(现任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指示他去研究生部的首要任务是成倍扩大中物院研究生招生规模,解决中物院各研究所培养研究生的需求与教育部下达的招生指标少的矛盾。
中物院研究生教育事业要做大,首要的是要让国家教育部同意扩大招生规模,并下达相应的招生计划给你。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困难重重,首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不利于中物院扩招,教育部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高校,不是科研院所,所以科研院所研究生招生规模原则上不扩大。其次,国家从2004年开始总量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抑制其过快的增长,尤其是博士生招生指标的增长控制的更严。显而易见,要完成成倍扩招任务困难是巨大的。
范植开认为,要完成成倍扩招任务,首先必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才有战胜困难的可能。他深知,世间的失败之事,大多数都是因为当事人在遇到巨大困难或挫折时自己丧失了继续努力的信心所致。所以范植开在多次向教育部规划司汇报而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仍能坚持下去。他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写下来大量分析材料,12次去国家教育部争取扩大招生规模,终于获得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一举突破研究生招生规模这个制约中物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2013年,中物院研究生招生规模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当年博士招生名额由原来的每年35名增加到75名(增量40名)。博士生一次增加40名,非常困难,因为2013年全国博士生招生名额总增量才1500名,2013年四川省省属高校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有5所,这5所高校博士生总增量仅为5名。2014年,中物院博士招生规模继续扩大至111名。
招生规模扩大,中物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必将为推进中物院三元发展战略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物院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提升中物院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作出新贡献。
从求学到科研、到科研管理、再到培育研究生,科技兴国这条路,大国科研专家范植开一直都在砥砺前行。